2022-02-14
北京:精细化治理让城市有“里儿”更有“面儿”
拔除了55根电线杆后,家住在西城区宫门口东岔的居民们发现,原来一抬头就有这么美的景儿。蓝天与红墙映衬着妙应寺白塔,让这里成为了手机朋友圈中的“网红”。胡同是北京老城的肌理,也是支撑老城生命的骨架,更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。近年来,北京深入开展街巷精细化治理,曾经“见缝插针”停放的汽车不见了,头顶上乱如蜘蛛网的架空线没了,堵心又有安全隐患的私搭乱建也拆了,青砖灰瓦间,老北京的韵味又回来了。
架空线入地,让白塔寺的视觉空间更通透。人民网 李世奇摄
“这景儿太美了!”在宫门口这片住了快40年的朱宝兰阿姨每每经过这里,都不禁要感叹一番。朱宝兰回忆起,2020年5月宫门口东岔、西岔启动了更新改造,而在这之前,这里是另一番景象。“过去确实比较乱,私搭乱建挤占着公共空间,居民的私家车也乱停放,脏乱、堵车可以说是司空见惯。”她说。现如今,宫门口东岔变成了步行街,朱宝兰总是在这里逛逛,悉心发现家门口的点滴变化。
(相关资料图)
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立介绍,宫门口东岔、西岔的改造秉承着保护胡同原始风貌,打造精品街巷的理念开展,进行了架空线入地、外立面修缮、地下管网调整、道路铺设等,历经13个月,于2021年7月正式亮相。“两条胡同600米的长度,我们拔除了55根电线杆,清除了视觉障碍,才能如此通透的欣赏白塔。面貌焕然一新,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打卡,为胡同带来了更多活力,一些特色咖啡馆也在这里落了户。”张立说。
“西城区有1225条背街小巷,数量是全市最多的。按照计划,到2025年,西城区要打造精品街巷182条,优美街巷943条,达标街巷100条。”西城区城管委街巷管理科科长王明君向记者介绍,今年西城区将完成总任务的30%,即打造精品街巷57条、优美街巷284条、达标街巷30条。“例如大栅栏的观音寺片区、金融街的砖塔片区、什刹海的柳荫街片区等都将焕新亮相。”
内务部街成为“不停车胡同”。人民网 李世奇摄
同样迎来喜人变化的还有东城区的内务部街。今年6月,伴随着立体停车场的投用,居民刚需停车迁移出去,内务部街成为东城区第44条不停车胡同。“有了立体停车场,回家再也不用在胡同里‘抢’车位了,胡同里面一下子就豁亮了,邻居之间更和睦了。”在内务部街生活了近30年的王先生说。
“一边是胡同安全和出行需要,一边是居民停车的合理刚需,多重需求让这条600多年的老胡同承担,显然不现实。”当初为了解决这矛盾,东城区城管委停车管理科科长郭风林没少犯难,“我们重新审视了胡同的功能定位,决定与朝阳门街道大力推进‘胡同不停车’。将街巷环境提升与停车、便民设施设置相结合,与街巷道路空间整治效果相统一,改善胡同环境秩序,提升人居环境水平。”
解决停车难问题是内务部街持续开展街巷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。自2017年以来,东城区经过多维度整治改造,胡同中的问题乱象逐一消失,如今的内务部街已恢复了老北京胡同的传统风貌。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主任高洪雷告诉记者,近年来,内务部街先后经历了两轮环境整治提升,治理了私搭乱建、违规“开墙打洞”、便民服务设施欠缺、架空线凌乱、停车秩序混乱等问题,街巷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,向着精品街巷不断迈进。
从见缝插针式的搭违建、乱停车向着“见缝插绿”转变,这是近几年很多胡同里的老街坊真切感受到的。今年,北京市制定了《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》。2023年到2025年,全市要完成5393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,让背街小巷成为市民和谐宜居的家园、北京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和首都城市亮丽的风景线。
“有里儿有面儿”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俚语,以胡同为代表的背街小巷就是城市的里子,里子靓了,才更有面子。
标签:
- 精心推荐
X 关闭
X 关闭